在教授《爬山虎的脚》这篇课文时,我试图带领学生走进植物的微观世界,去探索爬山虎独特的攀爬奥秘,这堂课,有收获,也有不足,在此进行深刻反思📝
成功之处
情境导入引发兴趣
课程伊始,我通过播放一段爬山虎在墙壁上蓬勃生长的视频,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目光👀,那郁郁葱葱、不断向上攀爬的画面,让学生们发出阵阵惊叹,随后,我提出问题: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爬山虎是怎么一步步爬上高高的墙壁的吗?”这一问题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,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兴趣基础。
抓住重点突破难点
在教学过程中,我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——爬山虎脚的特点和它是如何向上攀爬的,通过让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段落,圈画出关键词句,如“茎上长叶柄的地方,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,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”,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喻句的精妙之处,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,对于爬山虎攀爬的过程,我借助简笔画,一步一步地展示爬山虎细丝是如何触墙、变弯、拉住茎,再紧贴墙往上爬的,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形,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,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一复杂的过程🧐。
注重阅读方法指导
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,在课堂上,我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,引导学生默读时,边读边思考,圈点批注;朗读时,注意语速、语调、重音,读出感情,在分析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时,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,体会叶子的美,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,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,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,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考,提出了诸如“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,没有重叠起来的呢?”等有价值的问题,我们一起探讨解答,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📖。
联系生活拓展延伸
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,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让他们观察校园里、小区里的植物,看看有没有类似爬山虎这样依靠其他物体向上生长的植物,学生们纷纷发言,提到了葡萄藤、牵牛花等,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,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,这一拓展延伸,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,还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,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🌱。
不足之处
课堂互动不够均衡
在课堂互动环节,我发现部分学生表现非常积极,能够踊跃回答问题,参与讨论,但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内向,参与度不高,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提问时,没有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差异,问题难度有时过高,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,在小组讨论时,对个别小组的指导不够细致,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,使得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收获不多🙍♂️🙍♀️。
时间把控不够精准
在教学过程中,由于对某些教学环节估计不足,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,在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描写的植物时,花费的时间较多,使得后面总结全文的环节有些仓促,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回顾和梳理整堂课的内容,这让我意识到,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,要更加精确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,合理安排教学流程🕙。
多媒体运用不够充分
虽然在导入环节运用了视频,但在整堂课中,多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,可以利用图片、动画等多种形式,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脚的结构特点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,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爬山虎相关的文学作品、科普知识等,拓宽学生的知识面,丰富课堂内容📺。
改进措施
关注全体学生,优化互动环节
在今后的教学中,我会更加关注全体学生,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,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,对于内向的学生,多给予鼓励和引导,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,在小组讨论时,加强巡视指导,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,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中有所收获👫。
精心设计教学流程,精准把控时间
认真研究教材和学情,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和规划,合理预估时间,在课堂教学中,严格按照时间安排进行教学,灵活调整教学节奏,确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讲解和练习,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总结归纳和拓展延伸的时间📋。
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,丰富教学内容
进一步提升自己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,深入挖掘教材内容,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,巧妙运用图片、动画、音频、视频等多种多媒体资源,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、直观、丰富的学习情境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🎬。
通过对这堂《爬山虎的脚》的教学反思,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艺术,在今后的教学中,我将继续努力,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,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,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、富有实效🌈。
标签: #爬山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