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目标
- 知识与技能目标
- 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,初步建立 1 分米、1 毫米的长度观念。
- 知道 1 米 = 10 分米,1 分米 = 10 厘米,1 厘米 = 10 毫米,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。
-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观察、测量、比划等活动,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。
- 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,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,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。
-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在学习活动中,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- 培养学生认真、细心的学习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。
- 教学重点
- 认识分米和毫米,建立 1 分米、1 毫米的长度观念。
- 掌握长度单位间的进率,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。
- 教学难点
- 复习旧知
- 同学们,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?(学生回答:厘米、米)
- 用手势比划一下 1 厘米和 1 米大约有多长。
- 创设情境
-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物品,想请同学们帮忙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度。(出示一些较短的物体,如橡皮、铅笔等)
- 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测量,发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数,怎么办呢?这就需要我们认识新的长度单位。(板书课题:认识分米和毫米)
- 认识分米
- 出示一把米尺,观察米尺上的刻度。
- 引导学生发现:10 厘米的长度就是 1 分米。
- 板书:1 分米 = 10 厘米
- 让学生用手势比划 1 分米的长度,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。
-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。(如粉笔盒的棱长、手机的长度等)
- 出示一些长度接近 1 分米的物体,让学生判断。
-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几分米,宽大约是几分米。
- 认识毫米
- 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一张身份证的厚度,发现用厘米作单位不太合适,引出毫米。
- 观察直尺,发现直尺上 1 厘米中间还有很多小格。
- 介绍: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。
- 板书:1 厘米 = 10 毫米
- 让学生用手势比划 1 毫米的长度,感受 1 毫米的实际大小。
-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。(如身份证的厚度、1 分硬币的厚度等)
- 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,如数学书的厚度、铅笔芯的粗细等。
-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
- 出示:3 厘米 =( )毫米
- 引导学生思考:因为 1 厘米 = 10 毫米,3 厘米就是 3 个 10 毫米,3 厘米 = 30 毫米。
- 板书:3 厘米 = 30 毫米
- 出示:50 毫米 =( )厘米
- 让学生独立思考,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。
- 因为 10 毫米 = 1 厘米,50 毫米里面有 5 个 10 毫米,50 毫米 = 5 厘米。
- 板书:50 毫米 = 5 厘米
-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,巩固单位换算的方法。
- 填一填
- 2 分米 =( )厘米
- 40 毫米 =( )厘米
- 7 厘米 =( )毫米
- 1 米 =( )分米
-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
- 数学课本的长约 2( )
- 铅笔的长约 18( )
- 教室的门高约 2( )
- 一枚邮票的厚度约 1( )
- 判断对错
- 1 分米 = 100 毫米。( )
- 小明的身高是 130 分米。( )
- 一张课桌高约 70 厘米。( )
- 1 厘米和 10 毫米同样长。( )
- 解决问题
- 一根绳子长 4 分米,另一根绳子长 23 厘米,两根绳子一共长多少厘米?
- 一本故事书厚 8 毫米,5 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厘米?
-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,包括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,以及它们与厘米、米之间的关系。
-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。
- 回家后,用所学的长度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,并记录下来。
- 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作业。
教学重难点
建立 1 分米、1 毫米的长度观念,理解单位换算的算理。
教学方法
讲授法、直观演示法、实践操作法、小组合作法
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
(二)探究新知
(三)巩固练习
(四)课堂小结
(五)布置作业
教学反思
通过本节课的教学,学生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,建立了 1 分米、1 毫米的长度观念,掌握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的单位换算,在教学过程中,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,如观察、测量、比划、小组合作等,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,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,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,比如部分学生在建立长度观念时还存在困难,对单位换算的算理理解不够透彻,在今后的教学中,还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指导,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,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。
😃希望这篇教学设计能对你有所帮助!如果还有其他问题,欢迎随时问我。😄
标签: #教学设计认识分米和毫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