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目标
-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。
- 让幼儿了解毛毛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。
- 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搭配能力。
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让幼儿掌握用黏土制作毛毛虫的方法,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。
- 难点:如何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,制作出不同形态、不同颜色的毛毛虫。
教学方法
- 直观演示法:通过展示毛毛虫的图片、视频等,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毛毛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。
- 实践操作法: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黏土毛毛虫,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。
- 游戏法:通过游戏的方式,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,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。
教学准备
- 毛毛虫的图片、视频等资料。
- 黏土、颜料、牙签等制作材料。
- 毛毛虫的范例。
教学过程
(一)导入部分
- 猜谜语:教师出示谜语:“小小虫,尾巴翘,不会走,只会跳,爱吃菜,爱吃草,我们大家都爱它。”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。
- 展示图片:教师出示毛毛虫的图片,引导幼儿观察毛毛虫的形态和颜色。
- 引出主题:教师告诉幼儿,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制作黏土毛毛虫。
(二)讲解示范
- 教师出示黏土毛毛虫的范例,让幼儿观察。
- 教师讲解制作黏土毛毛虫的步骤:
- 取一团黏土,揉成一个圆球。
- 将圆球搓成一个长条,作为毛毛虫的身体。
- 取一小团黏土,揉成一个小圆球,作为毛毛虫的头部。
- 将小圆球粘在身体的前端。
- 取一小段黏土,揉成两个小圆球,作为毛毛虫的眼睛。
- 将两个小圆球粘在头部的两侧。
- 取一小段黏土,揉成两个细细的长条,作为毛毛虫的触角。
- 将触角粘在头部的上方。
- 用牙签在毛毛虫的身体上压出一些纹路,作为毛毛虫的鳞片。
- 给毛毛虫穿上漂亮的衣服,可以用不同颜色的黏土制作出不同颜色的毛毛虫。
(三)实践操作
- 幼儿分组制作黏土毛毛虫: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组,每组 4-5 人,每组幼儿选择一种颜色的黏土,制作自己喜欢的黏土毛毛虫。
- 教师巡回指导:教师巡视幼儿的制作过程,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,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,制作出不同形态、不同颜色的毛毛虫。
(四)展示评价
- 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:每组幼儿推选一名代表,将自己组制作的黏土毛毛虫展示给大家看。
- 教师评价: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,肯定幼儿的优点,指出存在的问题,并提出改进意见。
- 幼儿互相评价:幼儿之间互相评价,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件作品,为什么。
(五)结束部分
- 教师总结: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,强调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,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。
- 清理现场:教师指导幼儿清理活动现场,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。
教学反思
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制作黏土毛毛虫,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,让幼儿了解了毛毛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,提高了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搭配能力,活动中,教师通过直观演示、实践操作、游戏等方式,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,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,在制作黏土毛毛虫的过程中,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,制作出不同形态、不同颜色的毛毛虫,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,教师也注重对幼儿的指导和帮助,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,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。
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,在展示评价环节,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,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,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,应该更加注重幼儿的个性和创意,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而不仅仅是评价作品的完成度和准确性。
本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,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,在今后的教学中,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,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质量,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。
教学拓展
- 美术活动:让幼儿用黏土制作不同形态、不同颜色的毛毛虫,然后将它们组合成一幅毛毛虫的图画。
- 科学活动:让幼儿观察毛毛虫的生长过程,了解毛毛虫的生命周期。
- 语言活动:让幼儿讲述自己制作的黏土毛毛虫的故事,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- 手工活动:让幼儿用其他材料制作毛毛虫,如纸、布等,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。
标签: #黏土毛毛虫幼儿园教案